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新闻

郭公达:永远的山林之恋


郭公达,1931年生于安徽省萧县,196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9月任教于安徽艺术学院(现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1987年被评为教授(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任安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政协书画社常务副社长、黄山画会副会长等职。郭公达长期从事中国画的研究、教学和创作,尤以山水画见长。其作品风格浑厚洒脱、沉雄苍劲。所作小品,疏密有致,简约有神。他曾在合肥、南京、上海、厦门、深圳、北京等地举办过个展和联展。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有些还选送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展出,博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好评,并被一些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1986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郭公达山水画集》,1990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郭公达画集》,1992年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了《郭公达画集》,并编入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山水部分、《中国三峡百景图》、《中国年鉴书画选》、《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等都收编了他的作品。另外,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全国政协礼堂都收藏和陈列了他的山水画,传略被编入多部名人大辞典。
    
     读郭公达先生的山水画,我的心是宁静于愉悦的。当我愈是向晦暝幽深的纵深处探寻时,便愈清醒地感觉到这正是一种永远的“山林之恋”。
 郭公达先生的山水画是用精炼、简洁的意象传达复杂难言的“山水之恋”情感的。显然,他为之追寻的是这种山林之恋有着对人生重构、对生命家园重构的立意。
 在自然面前,在山林面前,画家体验了生命的苍白,也传达着精神的愉悦。他的山水画很能说明这一点——水墨淋漓、气韵生动、墨中见笔、笔笔生机、苍润深厚、疏密得体、简约有神。特别是他承继着黄宾虹的笔墨精神,使之在洒脱灵动中又多了些浑然苍劲……这一切绝非偶然,画家从此中确认了生命与艺术神秘的原初联系。
 郭公达山水画功力深厚,所作山水章法、笔墨明显地流露出对石涛黄宾虹诸大师的追慕。他的作品既得黄宾虹深厚苍郁之意蕴,又自具轻灵俊逸之特色:近处墨彩浑厚,远山轻装淡抹,羁意水墨山水,笔墨融合自然,整体浑然统一,江南文人的秀雅清逸和北方燕赵的雄浑苍劲在作品中合二为一,形成了一种气息与韵律弥漫在画面中。郭公达把“新安画派”的笔墨技法、黄宾虹的笔墨特点与自己对自然的感悟熔铸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做到了远观其势磅礴、近观其质精微。
 郭公达的山水画在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特点。他的作品显示了一种笔墨之美、智慧之美与性灵之美,其中点、线、墨色及整体形态表现出一种对文化传统的留恋与回眸。当然,郭公达并不是一个怀旧主义者,而是对一种纯粹文化精神的向往。
 读郭公达的山水作品,笔情墨韵中都给人以审美的震荡。特别是他的“山林之恋”所表达的山水精神,是一种文化神韵,是文化的倒影,是多情的吟咏……
 与众不同的是,郭公达山水画最初和基本的文化意义是将“山林之恋”与“山水精神”置于自觉的“人文”层面上,赋予其以文化内涵。画家的艺术风格、笔墨方式乃至样式选择,在审美和文化的双重意义上,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在深层次上将人的精神空间对象化。他对“山林之恋”的投入,成为对“山水精神”的勘探。他所作的不是一般的景观性山水,而是在感性与知性的双重作用下,抒发审美的人文意义。
 画家始终保持着探究笔墨内涵、文化底蕴和心灵深处的兴趣、信心与笔力,这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活力与深刻的精神意识。这种生命活力与深刻不是大而无为或大而化之的,它常常是细微的精致的,而“底蕴”和“深处”的展示是和他个人的精神深度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底蕴”和“深处”使然,郭公达的山水内蕴着永远的“山林之恋”,并时时透出。因此而产生的“乡愁”冲动,在向往“乡关”、“山林”的精神旅途中,那烟云雾霭、悠然飘逸、重山叠水都成为他心灵远游的载体,并以此来表达他的情怀,这里透视出他对文化境语的别致体验、人文氛围的认知和对艺术性灵的固守。以“山林之恋”贯穿于作品始终,以水墨山水境界去表达永恒的苍茫,表达一种又有时空的深邃绵邈,郭公达以自己的“语言”方式和文本结构,让人们破除层层审美壁障,让人一层层地渐进自然真谛。
 山水画是时间打磨出的艺术。山水画的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路途遥远且无坦途。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作品,但真正优秀的还是那些大师的手笔。那是才份加上意志,加上知识积累,加上人格修为,再加上苍给予的寿命,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把中国艺术哲学(不是西方艺术哲学)弄个通透明白,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产生最优秀的作品。所以,山水画艺术与其他门类的学术一样,登上巅峰的总是少而又少的人。
 我之所以敬重郭先生,是因为他对艺术虔诚,心不旁骛地研究山水画艺术已有半个多世纪,他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
 他是沿着传统大山之路拾级攀登,受黄宾虹的影响更大些。因从院校出来,对造型元素更看重些,与更老一辈的画家拉开了距离。他深知笔墨的意义和价值。用笔追求老拙深厚,重骨法。“生死刚正谓之骨”,郭公达先生用笔刚正畅达,有时柔中见刚,很得黄宾虹老人用笔“秘诀”。黄宾虹提出“平、圆、留、重、变”五字诀,是体现中国画审美规律的总结。平、圆、留、重加在一起就是“金刚杵”的用笔效果。刀和枪伤人都有锐器留下的创口,而金刚杵作兵器,皮肤无损,骨折脏器碎裂。王蒙就追求这个效果。王原祁夸赞他是“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这个能扛鼎的金刚杵笔法便是中国画用笔的最高境界。郭先生是深得其间三味的。
 中国画用笔不事装饰,不尚浮华,历来以力度美为第一位。形式感也好,新意也好,都要服从于笔的力度美。否则则是无本之木,作品留不下来。绚烂至极,复归平淡,平淡之中的内美正是笔墨的魅力。笔力最难在厚拙中见空灵,平淡处显奇崛,这就是修养,而且要舍得下几十载功夫。郭公达先生为人敦厚随和,不设机巧,与世无争,于名利一途淡而视之,任其自然。从容不迫,是从事中国书画艺术的基础。心态从容,筑基才能牢靠,又如爬山,体力和登山的技巧远比激情重要,爬山不能跑,要一步一步来,画画不能求脱太早,也要一步一步“爬山”。郭公达于中国文化本质体悟深刻,以一颗平常心领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把艺术当作养心和养性,行云流水,地久天长。这与西方美学的把艺术作为燃烧生命的烛火、释放激情的手段是不一样的。中国历来的大师是把百炼钢化作绕指柔,把激情变成长流水,终生鲜活,并因此“迎静心、释燥气、以为祛病增寿的良药”(董其昌语),于是才产生了诸如黄公望王叔明董其昌沈石田文征明八大黄宾虹齐白石等等一批高寿的大师。
 状态,是我们考量一个中国书画家能走多远的一句,这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微妙之处,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依据的。公达先生状态很好,人品也佳。无论学生、友人和与之相处过的画家,均对其有甚深的好印象。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人画如一。郭先生也正因为此而动人。
 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可染先生“白发学童”,历来大家愈臻老境,生命的光彩愈强烈。郭先生早已过古稀之年,但精力旺盛。数十年的勤苦研究,使他眼界殊高,不懈地学习和行路,使他积累丰厚,加之注重修行,谦和而敦厚。他的中国画艺术还会有更好的风景展示给后人。

   诚一斋提醒投资收藏者,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诚一斋
http://www.chengyizhai.com,可义务指导您进行书画收藏投资。
  联系电话:135 8156 7507座机:010-8859 8783



您是第 24471558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