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新闻

诗意栖居的绘画—评著名画家赵卫


赵卫 1957年生于北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作品先后参加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分别获铜奖、优秀作品奖、齐白石奖、中国美术创作奖,2005年、2007年和2010年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均获奖;入选《百年中国画展》《中国绘画五十年》等大型画集。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画展,出版有多部个人画集。

赵卫
是上世纪80年代就步入画坛的一位青年领军人物。在当时那个中西文化融汇碰撞的年代,中国画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当时的中国画坛上,既有中国画已“穷途末路”的论调,也有以古为新、倡导以传统笔墨技巧抒写现代人文情怀的“新文人画派”,有“美术新潮”的高调发端,又有“现代美术大展”的热闹与落寞。一时间风起云涌,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声势。这一时期所涌现出的一大批青年文艺家,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成长之后,成为了当代文艺的中流砥柱。中国山水画领域里北京就有龙瑞、贾又福赵卫陈平等代表人物,他们在各自经历了继承创造、创造回归再创造的嬗变过程之后,业已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我们看到,20多年来赵卫的山水画创作,无论是早期笔墨抒写的江南雨意还是后来渴笔点皴的陕北情境,始终以一种诗性的言说和文化的传达贯穿其内,使其作品深具“诗意的栖居”之意境,带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梦想,一缕理想的光辉,一首生命自由而逍遥的歌。萨特告诉我们:“是文化使人成为人。”我们相信,一切艺术作品的终极目的都将是某种文化的呈现和表述,都将成为人类寂寞路途的伴唱亦或启悟的明灯。在这一点上,我们真切地看到了赵卫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其山水画作品所达到的文化境界也是难能可贵和不可多见的。
“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对于人类理想生活的期盼,只有在艺术家的笔下才显得具体而生动。当我们徜徉于赵卫20年前所描述的细雨迷蒙的江南雨夜,静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房檐水滴,亦或转过高高低低参差不齐的江南小屋,沐浴着迎面飘来似雾又似风的缠绵小雨时,或许早已经走进了那一句唐诗宋词的百转千回了。虽然在后来的作品中,赵卫更多地关注北方山水和生活场景的描述,而这种诗情画意却始终在他的笔下蔓延。绘画中,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艺术格言“不要看画什么,而要看怎样画”在这里有了具体的阐释。无论赵卫取材江南雨夜还是陕北村落,我们为其感动和从中领悟到的,仍然是艺术家蕴藉隽永的诗意情怀。艺术家带领我们走进古拙朴质的陕北山村,在暮霭夕阳中体悟大自然的“大美不言”,在一群山羊走过的小道上感受北方农人的憨直与深沉,在画中那些“积点成山”的关中冈峦上,领略一种沉厚甚至苍凉的忧伤。那些茂密的庄稼和回归家园的“点景”人物,那些敦厚实在的房屋和肃立无言的山羊,无不向我们传达着一种文化的意味和指归。正是这种诗意的感染,使赵卫的山水画品质超凡脱俗而余韵无穷。那些“馒头山”、高粱地,在画家这里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景象,在画家的笔下得以提升和诗化。正是这些的艺术力量,让我们在回眸生活的瞬间体会了美好和诗意存在,让“诗意的栖居”成为现实。
这之后,赵卫的画作趋向了对传统的回归和意趣的内敛,他在一个阶段采用了类似白描的手法表现山川村落,这种“以退为进”的创作手法让我们真正认识了画家的艺术智慧和胆识。众所周知,当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形成以后,是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哪怕是某种形式上的略加改变,也可能带来整体思想的蜕变和冲突,使既成风格受到伤害。在这里,我们无法猜度其受到了道佛思想或者某种哲学思考的指引启迪。但我们看到的是,他以类似“天才”般的手段,悄无声息地从浓烈进入空灵,从“茂密深厚,朴拙质实”的画面效果过渡到了清静坦然的神理境界。几乎还是那些山、那些树、那些房屋,再次以“净面素身”的姿态进入画中,带给我们的却是巨大的精神震撼和对艺术的深刻感悟。毫无疑问,赵卫在这里成功运用了艺术创作上的“减法”。可以发现,他在反复提炼笔墨点线质量的同时大胆“纯洁”了画面构成因素。在一种“趋淡”、“趋雅”的意趣之下,首先减去的是画面颜色,其次减去了渲染的水墨,最后甚至减去了一些原来的“皴法和点法”。而“线”突出了,最能体现中国绘画艺术的线条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施展。赵卫这一时期的绘画是异常独特而又异常“平淡”的,在这种“平淡天真”而又独特异样的艺术体验中,让我们想到了倪云林、八大山人的艺术创造和智慧,虽然赵卫山水画的取材都是现在活生生的场景,但在他的画里没有丝毫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信息,或许这正是传统的力量,是古今艺术家超越时空的心领神会。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赵卫山水画在经历了短暂的回归与内敛之后,毅然走向了一个高亢灿烂的新境界。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充分利用大青绿山水画的色彩所造就的绚丽效果,就其用笔用墨来看,也由以往的“积点成山”发展成了挥洒自如的勾斫皴擦。于一种激昂顿挫的笔触情绪之下皴染山石,聚墨点彩,触摸着北派山水画质实神清的最高境界。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艺术嬗变之后,他的画风业已成熟,作品意境更加开朗雄健,如霁后天空的一道彩虹照耀着中国画坛。在这些作品中,虽然还保留着一些西北黄土高原的“民谣”情调,但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形而上”的崇高和俊朗。显而易见的是,现在的画家赵卫已经达到了另一个思想高度和艺术境界。以上所述,大致就是赵卫20多年来山水画发展演化的过程吧——从江南水乡到北方风骨,从茂密朴实到删繁就简,从空灵平淡到绚烂俊健。
我们在品读赵卫的画作、欣赏其笔墨意趣时,一般都会认为它主要是出自黄宾虹的积墨法。这其实只是赵卫维系中国画传统的一个具体而较小的方面。我们注意到,赵卫和其他成功的中青年画家一样,对传统的学习和领悟是深有独到之处的。他们从理解和提炼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绘画语言入手,使创作站在中国画传统之外、之上。这种距离感和高度,让他们能够比较理性和清醒地看到中国画传统的整体和全部,理解它的精神实质。他们不像前人那样,学画伊始先拜倒在中国画传统的高山之下,穷毕生精力拼命攀登。他们怀着一种平和、欣赏和热爱的心态,可以较为轻松自如地了解和分析传统。这里联系到对传统的态度和学习方法问题。李可染先生有句名言,主张对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当然是一种可取的态度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在时代推移、人们对待事物的观念和方法都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中国画传统也许不一定非要“打进去”或“打出来”,或者“打进去”也不一定必须“打出来”。我们的“功力”和“勇气”也许不一定非要用在“打进去”或“打出来”上。关键还是在于对传统精神的领悟和把握,站在一个什么位置和高度上,以及自己需要传统中的什么,用传统中的那些要素表达自己的现代思想,说自己的话。
对待传统的态度,赵卫在他的《创作自白》中曾有阐述:“古代绘画大家们为今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对民族而言,它是文化遗产;对大众而言,它是古代传统。但对画家来说,要通过它们学习和领悟中国绘画一系列完美的传统程式。具有承继性审美标准、作者的主观感受、精到的笔墨技巧以及区别于他人的视觉特征,使这一程式逐渐成熟,而绘画技巧之外的文化含量则确立了这一程式的品位。不管哪种样式,成功并留下的必然是在这一程式允许的带有弹性的范畴之内去展现它的生命特征。传统程式的完美令今人景仰,如何参照它去继续拓展、寻找新的语言和形式,便是今天你我的课题。”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赵卫的山水画基本上沿用了传统山水画的观念和技法,只是这种沿用是以解析提炼为前提的。比如对传统技法中的勾、皴、擦、点、染诸法的各司其事,分别排列,使之交织而不混合,谐调而又各自分明,在客观上达到了强调传统山水画语言符号独立审美价值的作用。这些符号被分离解析和重新组合使用后,给人以视觉上的特殊感受,成为赵卫在山水画审美形式风格上的创新。赵卫作品的构图,仿佛有些像传统山水画作品的局部剪裁和放大,笔墨和物象都更显得饱满而鲜明,给人以张力和伸延的形式感。这就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由近及远、层次有序,或宾主顾盼、前后呼应等程式的构图法则,而使整个画面更有现代感,更具时代性,更贴近生动的现实景观。在色彩的运用上,赵卫也曾做过多种尝试。他尝试过明丽的黄绿色调,也曾借鉴过金碧山水的辉煌效果。但从他作品的总体风貌来看,他还是注重以墨色为主的基调。赵卫用墨精细,常常在看似不经意之中见出许多讲究。其用墨变化之自如、层次之丰富、技巧之精到,在中青年画家之中当属佼佼者。由于他的作品确立了以墨色为主的基调,所以色彩的运用只以为全面增色为目的,往往能够调配得当,恰到好处。赵卫就是这样从传统中成功地提炼出一种有别于传统而更贴近现实和现代人的山水画艺术语言。他的作品创造出的意境、思想和美感形式,真实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事实上,每一位画家,也只有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谐调到一个比较准确的位置上时,才能谈得上是正确的继承和真正的创新。
纵观赵卫的山水画创作,充分反映出了新时期中国画发展变化的壮阔历程。作为中国画坛的佼佼者,赵卫的艺术实践和成就日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作品屡获大奖,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国画院副院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而其山水画所表达的诗意精神更是令人无限神往,正如荷尔德林的诗句所描述的那样:“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季节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诚一斋提醒投资收藏者,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诚一斋
http://www.chengyizhai.com,可义务指导您进行书画收藏投资。
  联系电话:135 8156 7507座机:010-8859 8783

您是第 24675468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