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新闻

笔势挽回三百年——谈赵跃鹏的画


                                                     陈传席
 
   第一次见到赵跃鹏的花鸟画,我就颇为吃惊, “ 此古人耶?今人耶?持画的人叫我自己看,像何家何派 ? 今人的花鸟画,我差不多都知道,大抵都出入吴昌硕、齐白石门户,偶尔加一点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而已。不过有顺向、横向和反向继承三种,以顺向继承者居多。从吴昌硕齐白石的正宗门人至今,我们可以排出一大批名单,近来一二位高手,又加一点黄宾虹,但总的面貌还在吴、齐之间。横向继承者在吴、齐之外又加一点时尚的东西,加得好的,尚可看看,但大多不堪一观。反向继承者倒是费了一点儿脑筋,因为吴、齐用大笔头、雄浑磅礴,他们学了,跳不出来,自己又想自立门派,变出自己的花样,想来想去,嗬,你吴、齐用大笔头,我用小笔头;你用粗线,我用细线,于是一变而用细细的线条勾勒,小心翼翼地点染一些颜色,这就完全和吴、齐不一样了,总算跳出来了。但实在是瞒不了我,我一眼就看出这旗杆竖在庙后的隐秘,这是反向继承吴、齐的。
    我看到的赵跃鹏画,既不顺向和横向,也不反向继承齐白石或吴昌硕,更无一笔入 “ 八怪 ” ,他置吴、齐于不顾,绕过八大山人,甚至看了一眼恽南田后也绕过去了,他又跃过了沈周、唐寅等明代诸家,直取宋代,在宋画中浸淫、挖掘,深得宋画之神髓。
  学画从宋人入手,功底才踏实,这是人人皆知的,但却人人都不做。从元初的赵子昂始,就提出 “ 古意 ” ,力主跃过南宋,而师法北宋,上追唐、五代,乃至六朝,他自己做到了,成为一代大家。后人大多从赵子昂里学了一点五代北宋法。明代的 “ 浙派 ” 学南宋院体,吴门派、松江派学 “ 元四家 ” ,清代皆董其昌 “ 四王 ” 之余绪。 “ 扬州八怪 ” 的画就更不成体统,当时汪均金说他们: “…… 另出偏师,怪以八名,画非一体,以苏张之捭阖,偭 ( 违背 ) 徐、黄之遗规。率汰三笔五笔,覆酱嫌粗 …… 非无异趣,适赴歧路。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乎百里。 ”( 见《扬州画苑录》 ) 说他们的画用来盖酱缸都嫌粗糙了。当然 “ 扬州八怪 ” 的画也并非一无是处。但当时已很少有人学宋画了,因为学宋画太费力,所谓 “ 偭徐、黄之遗规 ” ,徐熙和黄筌的画严谨工整,丝毫马虎不得,每一图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半载。而明清以卖画为生的人也不愿学,他们要便宜卖画,只好率汰三笔五笔,换斗米以度日。吴昌硕、齐白石也走的是这一条路,有人说齐白石最远只学到金冬心,其实吴昌硕也只学到 “ 扬州八怪 ” ,那时他们只能看到 “ 扬州八怪 ” 的画,条件限制了他们,但二人都学了一点八大山人,算是上追到清初,但他们看到八大山人的画太少了。所以只能顺着当时的势画下去。吴、齐之后的画家又是沿着吴、齐的势顺下去,又远不如吴、齐了。所以,当代的花鸟画越来越衰弱,看不出新的迹象。而赵跃鹏一出,从宋人入手,笔势挽回八百年,故其画独出一格,绝不属现代的某派某家。
  我看到他的画,惊呼 “ 此古人耶 ? 今人耶 ?” 实际,其人是今人,而画却入古格。古人常说 “ 高古 ” 。 “ 古雅 ” ,入古则高,则雅。顺时则庸、则俗, “ 俗变 ” 而不入古,形式虽变,而俗不可变。
  我还要补充说明一个问题,吴昌硕、齐白石也都是一代大家,在画坛上已有定性的崇高地位。他们的画为什么不俗且高雅呢 ? 黄宾虹提出 “ 道咸复兴 ” ,他题画云: “ 前清道咸金石学盛,绘画称为复兴。 ” 又云: “ 及清道咸复兴,而墨法过之。 ”“ 道咸 ” 在 “ 扬州八怪 ” 之后,金石学兴起,画家以金石入画,吴昌硕少学石鼓文,书法为一时大家,他以更古的书法入画,故画一变;齐白石取法秦诏版,篆刻为一代大家,二人之画虽入顺势,但书法篆刻却取法 2000 年前之古法,中国画的线条为骨,线条出于书法,书法古则骨古,故其画虽取顺势,而不俗 ( 当然也不是绝对不俗 ) 。
  跃鹏的书法取法魏晋,虽古格不及而潇洒过之,魏晋的书法也是一个高峰,这就从骨法上避免入吴、齐一派,而其画逆势而上,超越数百年。吴、齐时代,很难看到宋画,而跃鹏面见宋画如常事,博物馆中有宋人真迹,时时可见;手中有宋人大画册,时时可翻阅,太方便了。但一般画人不大动脑筋,又怕费力,有宋画而不学,还是顺着吴、齐的势走下去,但又没有吴、齐的金石功底,故每况愈下也。
  赵跃鹏的画不使一笔入时俗,其画学宋也不拷贝于宋,他的画形乃宋,而神韵乃魏晋;严谨似宋,而潇洒似晋。故有古意而不重复于古。
  后来见到赵跃鹏的画多了,知道他学宋画严谨一路只是他画格中之一种。而且也知道他的画清淳内涵,是他厚积而薄发的结果。
   跃鹏生于 1966 年,祖籍河南洛阳,长于福建, 1986 年考入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正当他施展自己才华之时,他却隐居皖南,潜心研究清建筑及家具,并从事古诗词的学习和研究,他画上的题诗、题句,基本上出于他自己的创作,而非抄录唐诗宋词。明清建筑和家具中的文化内涵,也同样可以触类于绘画。因而,他的画耐看、严谨、朴茂而内蕴丰富。沈宗骞云: “ 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 ” 赵跃鹏之画就是有 “ 切实之体 ” 。所谓 “ 味外之味,韵外之韵 ” ,都必须在有 “ 切实之体 ” 的基础上才可以达到的。有很多画人的画只有 “ 形式美 ” ,而无 “ 切实之体 ” ,所以,只可哄骗一些不深谙中国艺术的半外行,而在真正懂得中国艺术的专家眼里就失去了地位。
    有宋画严谨的基础,再学其他画就容易了。赵跃鹏的写意画,虽淡淡的几笔,或草草点点而成,也都与时俗不同,没有粗恶的笔墨,没有乱俗的章法,而给人清雅、文静的享受,使人有 “ 余味无穷 ” 的感觉。
    跃鹏还存一种介于写意和工笔之间的画,也依然是别有一番情味。其下笔有宋人之骨,故先得其气,且气之沉着坚实;落墨着色复得元人之韵,且韵清新而雅致,或繁复苍茫,或寥寥数笔,皆无跋扈飞扬之躁率,而有沉着痛快之精能。非浅薄无基胡涂乱抹者所能望其项背也。
    最近又看到跃鹏一批山水、人物之作,方知其能并不限于花鸟一科。他的山水人物,依然出入宋元,而与时俗格格不入。凡画不入俗格,不近俗势,皆有可观。而今人之画,大多流于俗势,人云亦云,描写物象之死,而无性情之真,其格俗、韵俗、笔俗、气俗、图俗,其人既不知古 ( 传统 ) ,亦不知今;既不知笔,亦不知墨;既不知诗书,亦无灵性;故只可摹拟俗笔,平铺直叙,千篇一律,了无可观。跃鹏知书能诗,探古究今,更得东南西北江山奇气之助,下笔陶写性情,故与俗情绝异。故其画皆可观,且耐人寻味。
    跃鹏一向以复兴艺术为己任,我说他 “ 笔势挽回八百年 ” ,而题目是 “ 笔势挽回三百年 ” ,这是考虑现在人的保守思想,未必同意一个年轻人会 “ 笔势挽回八百年 ” ,所以,在题目上客气一些。而实际上,在一代画人沉浸在吴昌硕、齐白石画风之中,少数人作一些添补工作而已的局势中,跃鹏若继续努力、深入,则其作品必有改变时风之功。这也是我们的时代最需要的,吾侪拭目以望之。
                           原载《报林》2008年07期
您是第 24619677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