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标题 内容
 
姓名:陈
黄胄的画2014-06-23 16:49:59
请教诚一斋老师:这张是我朋友买的画,能解释品鉴一下吗,画得好吗,好在哪,我怎么觉得没有精气神呢,用笔也不精道,求解,感谢!另外有收藏潜力吗?

回复:

论黄胄的绘画及其在画史上的地位

    
  一、黄胄是天才型的画家
 
    天才型的画家,往往不师而能。现在画画的人非常多,很多人自幼聘名师指导,进少年宫、青年宫、考上大学、读了硕士乃至获得博士学位,甚至当上大学教授,仍然画得一塌糊涂。而黄胄自学成才,自幼就画得一手好画。他在1943年拜著名画家赵望云为师时,已经画得很好了,而且正是因为画得好,赵望云才愿意指导他的。名师指导的学生能超过名师的,少之又少,而黄胄虽然受过赵望云的影响,后来却能独立门户,在画史上的地位也似乎更高,这是他的天才因素决定的。 
    黄胄还应该是一位早熟的天才画家。他25岁时画的《爹去打老蒋》就被选入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受到美术界的重视,更得到徐悲鸿的称赞。这幅画当然不算太成熟。那么,他32岁时所创作的《洪荒风雪》就已经很成熟了,这幅画当时获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就是说在国际上已产生一定的影响了。后来这幅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历年的展览中,这幅画是必展的作品,至今不但不算落后,而且仍然是很出色的。齐白石是公认的一代大师,也是天才的画家,但齐白石60岁时,其作品才因陈师曾的推荐,在日本东京府厅工艺馆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上展出才产生影响;黄宾虹80岁时才举办平生第一次画展。前几年,我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讲学,去拜访晏少翔老先生,晏老在解放前的画界是颇有地位的——他是湖社后期一个分社的领袖,他告诉我:“黄宾虹83岁时,我请他来讲学,讲的是美术史,那时我们只知道他是美术史家,还不知道他画画。”但黄胄32岁时,绘画已饮誉国内外,而且其作品至今仍很出色,难道不是早熟的天才吗? 
    黄胄更是早熟而不衰的天才画家。也有很多早熟的画家,有一位19岁就名气大振的画家,40岁后,其画就很差了。我写过很多文章,提到很多画家30岁左右创作的作品水平很高,40岁后就越来越差了。 我也写过一篇论黄胄的文章,认为他“文革”后的作品不如“文革”前好。那时我看到很多拍卖会上或者很多杂志上发表他的画,多草草。所以得出以上结论。但近来我受托研究黄胄前后期作品,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处,看到他的精心之作,仍然是不衰的,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他的精心之作仍然不算衰。那时他已70岁左右了,一个画家到60岁时作品不衰,他的作品就不会再衰,而且还有长进的可能。原来,“文革”后,黄胄因名气更大,各种应酬太多,他的健康不如以前,很多作品只好快速完成,有些就很草率,但我看到他的一些精心之作,尤其是挂在一些严肃场合下的巨幅作品,我的看法改变了一些。我的结论:黄胄是早熟但不衰的天才画家;而且他晚年作画的路子更广。
 
  二、黄胄学习绘画的特点是:无所不师,无所必师 
 
    前面说他不师而能,但在能的基础上加深就要学习了。天才人物学习也和其他人不一样。很多人学习很刻苦,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读多少书,画多少画,坚持再坚持,但效果未必好。真正的人才(包括天才型)学习是出于内心的需求,所谓如饥如渴,不学反而难过,学习成为一种本能。据知情人说,黄胄几乎每天画画到下半夜一二点才睡,有时画到天明,稍睡又画,中午只在沙发上睡几分钟,起来又画。70年代,我就听说:“黄胄是纸老虎。”原来他一年画画用去24刀宣纸。这恐怕不是赶任务,也不是有什么压力,而是出于他内心对作画的需求。画画人有了这种需求,其他问题都容易解决了。 
    从黄胄的画可以看出,他早期的画就没有专师哪一家,他的人物、动物等造型,来自自己的写生,笔墨就是当时流行的画风,但显然比流行的画风更丰富、更完美,也更深沉。就是说,他广泛地吸收了新旧传统的画法,又根据他所表现的对象加以变化。所以,他的画更杰出,虽然个人鲜明的风格不是十分突出,但也不同于一般。 
    稍后一段时间,他作画更熟练。他基本上是依性情作画,性之所致,笔亦随之。看样子他的画是很神速的。有人说他是速写入画。而他的速写也是性情使然。以性情入画,则画见性情,画惟见性情,方是真画,方是活画。画无性情,皆是死画。画画人纵有功力,若无性情,则画无灵气,虽曰画而非画也。解放以来,画有性情者, 以黄胄为最高。 
    性情特强之人,所画人物、禽兽、花卉、山水皆性情也,笔也性情,墨也性情,一任性情之放纵,传统、成法皆不在话下。有人说黄胄不懂传统,每一笔皆不合传统。若从传统方法论笔墨,如何下笔,如何运笔,一波三折,平、圆、留、变、重等等,他的笔墨确是不太符合的,但黄胄的笔墨却符合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生动,他的画气高韵足,无古法,而自家法立于其中了。黄胄的画的特色也就在其中了。 
     黄胄的名言是“必攻不守”。则他不守于成法,不守于传统,他自己也是知道的。他把“城”攻下来,让别人去“守”,而他又去进攻了。所以,黄胄不守前人之法,而师法黄胄者却守黄胄之法,这皆是性情使然。有人善攻不守,有人只能守而不能攻。当然,守得好者也会有地位,明代画家“吴门四家”或守元人法,或守宋人法;而浙江徐渭也是必攻不守的,在画史上各有地位。但开派的大家必须能“攻”,开派大家的画可能会有很多不足之处,这只好让给守法者去完善了,清代“四王”是守法派,董巨“元四家”一路画到“四王”手中更完善了。“四王”的性情决定他们只能守而不能攻。黄胄自言“必攻不守”,也和他的性情相符。 
    我曾说过:“黄宾虹法高,齐白石意高,傅抱石、黄胄气高。”而傅抱石之气高,贵在用笔能虚,然则黄胄之气高,用笔能在虚实之间。潘天寿、李可染用笔贵在能实,大家各有各的特色,绝不随人之后也。 
    黄胄不是完全不学传统,他经常去博物院看画,并且自己也收藏传统绘画,他还和传统画家以及鉴赏家一起看古画,这不是学传统吗?他的画一见即知具有传统的特色,然又绝不似某一家、某一派,而且用笔也不规于传统,这就是我前面说的,他无所不师、无所必师。没有他不师的,也没有他非师不可的,他广师博取,为我所用,而非我为所困也。 
    黄胄中年之前,忙于创作,他遗留下来的临摹传统之作品尚不得见,他晚年反而有很多临摹之作。这正如学短跑,开始进步很快,在接近世界记录时,再加快一秒钟,都很困难。所以,他到晚年,必须再进步,一定困感不少。学习古人,也就是取得再进步的办法之一。我们现在反而能看到他很多临摹之作。我原来想他临摹的画一定是徐渭、八大等和他的画风相近的一路,事实并不如此。清初四僧之首渐江的画冷峻而静谧,和黄胄画的飞动而热烈完全相反,他也临摹。他在临摹的一幅《梧石图》中题道:“此乃渐江稿,未解全似,却小有己意味。近百年来以模仿为能事者,改头换面,东鳞西爪,往往自诩似与不似,或介于某家某派之间,或有以此为正宗者,岂不自欺欺人。一九八四年,黄胄。”这幅临渐江之作,却并不像渐江之画,仍然是黄胄自己的画风。渐江的画是冷而静,用笔沉稳细劲,而黄胄临时,仍用飞动的笔势、粗细浓淡随意,而且梧下石旁还添画了一个美女。他临明代唐寅(六如居士)的美人图,用的也是他自己的笔法。当然,也总有一点儿古人画的意思在内。他临任伯年的画倒有一些相似,但他总忍不住要加一些自己的东西。
    有一段时间他专临明代浙派的画,其中以临吴伟画最下工夫,但他对明代的人物画皆不满意,在一幅《临吴伟东山携妓图》上自题:“见吴小仙郭清狂以至文徵明写 《东山携妓图》,皆不佳,死板无生气。小仙平山过份草草,近于荒唐。明以后人物画日渐衰落,至任伯年方见起色。黄胄。”看来他对中国画史还是很熟悉的。这幅《临吴伟东山携妓图》,仅构图似之,其中人物的笔法全被他改了。吴伟的笔法是刚硬直率,而黄胄的笔法仍是飞动随意见性情。显得十分生动。 
    性情太强烈的艺术家临摹他人之书画,太多皆不似。八大山人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很多篇,完全不似;梅清临摹古人之画,也基本不似;担当和尚临摹很多古代及前代作品,也无一相似。外国的画家如弗朗克、奥尔巴赫,乃至培根一生临摹,也无一幅和他人相似,即使把原作和临作放在一起对照,除构图有一点相同外(也不全同),其他几无同处。性情中人,处处显示的是自己的性情,他临摹别人的作品,不是先吸收再消化,而是先化之后再吸收,吸收时已变成自己的东西了。所以,他临摹别人的作品,看上去完全不似,似乎白临了,其实他早已吸收过了,画出来时,已是自己的作品了。 
     黄胄晚年作画,路子更宽,有时专画鹰,有时专画鸡,有时专画猫。都显示出他无所不师、无所必师和以性情作画的特点。 
    黄胄的最大贡献是给我们留下大量的草原风情的作品。草原放鹰,草原放牧,草原舞蹈,草原套马,草原琴声,草原庆丰收,草原逐戏等等。大草原的风情,美丽的姑娘,强健的小伙子,飞奔的马群,活泼的毛驴,帐篷、草地、河流,无不在他笔下有所表现。现在西部大开发,对于大草原来说,也会有破坏,当西部美丽而原始的 大草原面目全非时,我们仍能从黄胄的笔下领略到当年大草原的风情。那时候,黄胄的作品就更珍贵了。
      三、黄胄画毛驴最闻名,但他自己说他是一个人物画家。实际上,黄胄在人物画上贡献最大 
    中国的人物画到唐代是一个高峰,至宋代已开始衰落。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就说过:“或问近代至艺与古人何如?答曰:近代方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宋人已认为人物画(佛道、人物、仕女)“近不及古”了。元、明、清三 代人物画是远远不及山水、花鸟之盛的,清末尚有任伯年支撑人物画局面。其后有徐悲鸿倡导人物画改革,继之有蒋兆和的改革成功。徐一度对人物画的改革功劳巨大。他们借鉴了西洋画法,几代人受其影响,其中产生了方增先、刘文西、杨之光等名家,其中以黄胄影响最大。 
   方增先、刘文西、杨之光都是学院派的,他们受徐、蒋系统影响,一律借鉴素描,以素描为基础,以中国的笔墨表现出来。方增先在素描的基础上,加以传统花鸟画的笔墨形式,素描的关系,也是化为湿笔表现的。他在浙江,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指导他笔墨技巧的是潘天寿、诸乐三、吴之等花鸟画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出版了《怎样画水墨人物画》,加上他的几幅作品,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初学人物画的青年中。刘文西也毕业于 浙江美术学院,开始属于浙派,后来他到了西安,又吸收了京派的方法,加之长期受大西北的地理环境之影响,更多的属于京派,他基本上用西方素描的方法,不过 以毛笔水墨表达而已。刘文西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创作大型的主题性绘画较多,在“文革”前和“文革”中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杨之光在广州,他毕业于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直接受过徐悲鸿、蒋兆和的指导,开始也是用毛笔作素描式的皴擦,后来到广州,又受岭南派的影响,着色也以西洋光线明暗为基调,形成了独立于京派和浙派之外的特色,但又有京派和浙派的优点在内。以上三家,不仅在浙江、西安、广州有较大的影响,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黄胄被批判而被迫停笔时期,他们的影响一时很重要。 
    黄胄自学成才,没有接受过学院式的素描训练,但黄胄聪明(如前所述是天才型画家),他不是不会画素描,而是不画那种当时苏联式的学院派的僵死的、过于精细的、于中国画无益的素描,他又是性情中人,画速写十分生动。苏式的学院派素描浪费人的精力,泯灭了人的灵性,如果根深蒂固,在创作中国水墨人物画时,其素描关系会时时跑出来干涉笔墨的表现。 
    黄胄没有这些自找的障碍和干扰,他又曾经受过传统派画家赵望云的指导,加之他无所不师、无所必师,使他不受某一家某一派的约束,而独立门户了。 
    中国画的高下关键在笔墨,黄胄曾说过他画毛驴是为了练笔墨,最终为了表现人物画的笔墨。一旦受了素描的干扰,中国画的味道就不纯了。黄胄的笔墨虽然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的规定,如前所述,他一超而直入中国画标准的最高境界——生动,而且有传统中国画要求的最高准则:散、淡。散就是胸无杂念,包括没有素描式,光暗对比等约束;淡就是绝对自然。黄胄因性情使然,不期然而然的达到“散”和“淡”的极致,所以,他的人物画也生动到极致。 
    画人物画能画得很准确者,大有人在。形神兼备者也大有人在。但能使人感到可爱的人物形象则不多了。黄胄画的人物形象严谨也许不是他惟一能做的,但“可爱”却超乎常人,他笔下的春兰、渔家少女、草原姑娘等等,都是那样的可爱,看后令人动心,这就难能可贵了。这也就是我上面说的“不师而能”,乃性情中本有,非笔中锻炼而出。 
    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黄胄的画一出就受到全国画家的关注,争相学习。而且,有了一定的造型基础和笔墨基础的 画家更是重视黄胄。“文革”期间,黄胄画遭到当局的严禁,但学画的人包括画家还是到处翻找以前他发表过的画,有的到照相馆里,找摄影业者翻拍他的画集,到处传观。“文革”中很多崭露头角的青年画家如石齐等,都是受了黄胄的影响而成功的。“文革”后期,他被莫名其妙地“解放”了,他的作品又大量地发表和参展,影响就更大更广泛了。 
    黄胄是中国人物画史上里程碑式的画家,是20世纪中后期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即在两千年的中国画史中,黄胄也是杰出的无人能够替代的人物画家之一。 (原载2014-04-08 中国文物网 )
 


 
姓名:询问
龙瑞2014-06-23 16:13:45
请问龙瑞山水画价格每平尺?作为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为什么不少画廊没有龙院长的作品和书法作品呢?在拍卖行龙院长的作品价格好像也不算很高,这是什么原因呢?谢谢

回复:还是那句老话,投资书画要看作品,不能看位置。龙瑞在位时,市场也火过,从国家画院院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对价格和成交量都有影响。谁会去冒险投资一个卸任了的官员画家作品呢?这就如同官场,官员在任时,前呼后拥、车水马龙,退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

 
姓名:任宏
今年市场如何2014-06-23 08:20:42
今年市场怎样?有人说今年市场不好.

回复:

春节前,就有藏家问这个问题,我们的经验是:市场从来没有好与不好之说。无论市场怎样波动,只要你的作品买的对,就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去年,画廊业普遍叫喊“市场不好”,然我们丝毫没有感到不好。我们经常告诫我们的客户,要用脑子+眼睛收藏(看点美术史,知道好画的标准;知道谁是好画家,谁是炒作),而不要用耳朵(跟风)收藏。只要你不跟风,不跟着一些炒作的人屁股后面捡“垃圾”,而去买真正好的作品(名家精品),市场永远都会对你好。好画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值钱,战争年代,齐白石的画照样很贵;垃圾永远都是垃圾,不会变成珍宝。因此,市场好不好,关键看你买的是什么东西。


 
姓名:金伟
新水墨2014-06-22 10:45:19
现在画新水墨的画家为什么越来越多?

回复:

传统打不进去,只能另起炉灶。现在画新水墨的人,别说与黄胄、蒋兆和比,有几个人具备史国良、唐勇力这样的功力?基本功不扎实,别说人物造型,连起码的速写都画不了。中国画该怎么画?什么样的画是好画,大家一看作品便清清楚楚。新水墨则不然,大家都在探索,无需基本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可以玩概念,也可以仿老外,反正大家都不懂,跟风跑。趁大家都在炒,也混进去弄俩吃喝钱。


 
姓名:志龙
询价2014-06-21 21:41:22
我有幅扬延文山水人家画,不知扬延文山水市场价,请教。

回复:应是杨延文吧。分早晚期作品,价格不高,每平尺不超过一万。

 
姓名:磐石
询价2014-06-21 21:17:11
想买满维起那幅《和谐人家》山水,多少钱出售?

回复:

如诚意买,请致电135 8156 7507协商。


 
姓名:询价
2014-06-20 18:56:42
马海方凑热闹多少钱

回复:16万。

 
姓名:藏者
李其峰2014-06-20 13:55:15
前些时候看到李其峰麻雀图已售,现在又挂上,是同一画作还是量产作品,该画作价位如何?两年内的升值潜力如何?谢谢。

回复:是孙其峰的麻雀图吧?此作品为诚一斋投资客户购买后,又放在诚一斋代售。孙其峰作为津门画派花鸟画家的代表人物,年事已高,传世作品数量有限,其作品有着广阔的升值空间。此幅作品现售价为15万元人民币。

 
姓名:方南
赵跃鹏的画2014-06-20 09:57:20
赵跃鹏的画怎么样?

回复:

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对赵跃鹏有评价文章。全文如下:


笔势挽回三百年——谈赵跃鹏的画

                          陈传席
 

   第一次见到赵跃鹏的花鸟画,我就颇为吃惊,“ 此古人耶?今人耶?持画的人叫我自己看,像何家何派 ? 今人的花鸟画,我差不多都知道,大抵都出入吴昌硕、齐白石门户,偶尔加一点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而已。不过有顺向、横向和反向继承三种,以顺向继承者居多。从吴昌硕齐白石的正宗门人至今,我们可以排出一大批名单,近来一二位高手,又加一点黄宾虹,但总的面貌还在吴、齐之间。横向继承者在吴、齐之外又加一点时尚的东西,加得好的,尚可看看,但大多不堪一观。反向继承者倒是费了一点儿脑筋,因为吴、齐用大笔头、雄浑磅礴,他们学了,跳不出来,自己又想自立门派,变出自己的花样,想来想去,嗬,你吴、齐用大笔头,我用小笔头;你用粗线,我用细线,于是一变而用细细的线条勾勒,小心翼翼地点染一些颜色,这就完全和吴、齐不一样了,总算跳出来了。但实在是瞒不了我,我一眼就看出这旗杆竖在庙后的隐秘,这是反向继承吴、齐的。
    我看到的赵跃鹏画,既不顺向和横向,也不反向继承齐白石或吴昌硕,更无一笔入 “ 八怪 ” ,他置吴、齐于不顾,绕过八大山人,甚至看了一眼恽南田后也绕过去了,他又跃过了沈周、唐寅等明代诸家,直取宋代,在宋画中浸淫、挖掘,深得宋画之神髓。
      学画从宋人入手,功底才踏实,这是人人皆知的,但却人人都不做。从元初的赵子昂始,就提出 “ 古意 ” ,力主跃过南宋,而师法北宋,上追唐、五代,乃至六朝,他自己做到了,成为一代大家。后人大多从赵子昂里学了一点五代北宋法。明代的 “ 浙派 ” 学南宋院体,吴门派、松江派学 “ 元四家 ” ,清代皆董其昌 “ 四王 ” 之余绪。 “ 扬州八怪 ” 的画就更不成体统,当时汪均金说他们: “…… 另出偏师,怪以八名,画非一体,以苏张之捭阖,偭 ( 违背 ) 徐、黄之遗规。率汰三笔五笔,覆酱嫌粗 …… 非无异趣,适赴歧路。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乎百里。 ”( 见《扬州画苑录》 ) 说他们的画用来盖酱缸都嫌粗糙了。当然 “ 扬州八怪 ” 的画也并非一无是处。但当时已很少有人学宋画了,因为学宋画太费力,所谓 “ 偭徐、黄之遗规 ” ,徐熙和黄筌的画严谨工整,丝毫马虎不得,每一图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半载。而明清以卖画为生的人也不愿学,他们要便宜卖画,只好率汰三笔五笔,换斗米以度日。吴昌硕、齐白石也走的是这一条路,有人说齐白石最远只学到金冬心,其实吴昌硕也只学到 “ 扬州八怪 ” ,那时他们只能看到 “ 扬州八怪 ” 的画,条件限制了他们,但二人都学了一点八大山人,算是上追到清初,但他们看到八大山人的画太少了。所以只能顺着当时的势画下去。吴、齐之后的画家又是沿着吴、齐的势顺下去,又远不如吴、齐了。所以,当代的花鸟画越来越衰弱,看不出新的迹象。而赵跃鹏一出,从宋人入手,笔势挽回八百年,故其画独出一格,绝不属现代的某派某家。
    我看到他的画,惊呼 “ 此古人耶 ? 今人耶 ?” 实际,其人是今人,而画却入古格。古人常说 “ 高古 ” 。 “ 古雅 ” ,入古则高,则雅。顺时则庸、则俗, “ 俗变 ” 而不入古,形式虽变,而俗不可变。
    我还要补充说明一个问题,吴昌硕、齐白石也都是一代大家,在画坛上已有定性的崇高地位。他们的画为什么不俗且高雅呢 ? 黄宾虹提出 “ 道咸复兴 ” ,他题画云: “ 前清道咸金石学盛,绘画称为复兴。 ” 又云: “ 及清道咸复兴,而墨法过之。 ”“ 道咸 ” 在 “ 扬州八怪 ” 之后,金石学兴起,画家以金石入画,吴昌硕少学石鼓文,书法为一时大家,他以更古的书法入画,故画一变;齐白石取法秦诏版,篆刻为一代大家,二人之画虽入顺势,但书法篆刻却取法 2000 年前之古法,中国画的线条为骨,线条出于书法,书法古则骨古,故其画虽取顺势,而不俗 ( 当然也不是绝对不俗 ) 。
      跃鹏的书法取法魏晋,虽古格不及而潇洒过之,魏晋的书法也是一个高峰,这就从骨法上避免入吴、齐一派,而其画逆势而上,超越数百年。吴、齐时代,很难看到宋画,而跃鹏面见宋画如常事,博物馆中有宋人真迹,时时可见;手中有宋人大画册,时时可翻阅,太方便了。但一般画人不大动脑筋,又怕费力,有宋画而不学,还是顺着吴、齐的势走下去,但又没有吴、齐的金石功底,故每况愈下也。
    赵跃鹏的画不使一笔入时俗,其画学宋也不拷贝于宋,他的画形乃宋,而神韵乃魏晋;严谨似宋,而潇洒似晋。故有古意而不重复于古。
    后来见到赵跃鹏的画多了,知道他学宋画严谨一路只是他画格中之一种。而且也知道他的画清淳内涵,是他厚积而薄发的结果。
     跃鹏生于 1966 年,祖籍河南洛阳,长于福建, 1986 年考入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正当他施展自己才华之时,他却隐居皖南,潜心研究清建筑及家具,并从事古诗词的学习和研究,他画上的题诗、题句,基本上出于他自己的创作,而非抄录唐诗宋词。明清建筑和家具中的文化内涵,也同样可以触类于绘画。因而,他的画耐看、严谨、朴茂而内蕴丰富。沈宗骞云: “ 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 ” 赵跃鹏之画就是有 “ 切实之体 ” 。所谓 “ 味外之味,韵外之韵 ” ,都必须在有 “ 切实之体 ” 的基础上才可以达到的。有很多画人的画只有 “ 形式美 ” ,而无 “ 切实之体 ” ,所以,只可哄骗一些不深谙中国艺术的半外行,而在真正懂得中国艺术的专家眼里就失去了地位。
        有宋画严谨的基础,再学其他画就容易了。赵跃鹏的写意画,虽淡淡的几笔,或草草点点而成,也都与时俗不同,没有粗恶的笔墨,没有乱俗的章法,而给人清雅、文静的享受,使人有 “ 余味无穷 ” 的感觉。
        跃鹏还存一种介于写意和工笔之间的画,也依然是别有一番情味。其下笔有宋人之骨,故先得其气,且气之沉着坚实;落墨着色复得元人之韵,且韵清新而雅致,或繁复苍茫,或寥寥数笔,皆无跋扈飞扬之躁率,而有沉着痛快之精能。非浅薄无基胡涂乱抹者所能望其项背也。
       最近又看到跃鹏一批山水、人物之作,方知其能并不限于花鸟一科。他的山水人物,依然出入宋元,而与时俗格格不入。凡画不入俗格,不近俗势,皆有可观。而今人之画,大多流于俗势,人云亦云,描写物象之死,而无性情之真,其格俗、韵俗、笔俗、气俗、图俗,其人既不知古 ( 传统 ) ,亦不知今;既不知笔,亦不知墨;既不知诗书,亦无灵性;故只可摹拟俗笔,平铺直叙,千篇一律,了无可观。跃鹏知书能诗,探古究今,更得东南西北江山奇气之助,下笔陶写性情,故与俗情绝异。故其画皆可观,且耐人寻味。
        跃鹏一向以复兴艺术为己任,我说他 “ 笔势挽回八百年 ” ,而题目是 “ 笔势挽回三百年 ” ,这是考虑现在人的保守思想,未必同意一个年轻人会 “ 笔势挽回八百年 ” ,所以,在题目上客气一些。而实际上,在一代画人沉浸在吴昌硕、齐白石画风之中,少数人作一些添补工作而已的局势中,跃鹏若继续努力、深入,则其作品必有改变时风之功。这也是我们的时代最需要的,吾拭目以望之。
                           原载《报林》2008年07期

 
姓名:秦风
苗再新作品投资前景如何?2014-06-19 21:16:15
请老师分析苗再新作品投资前景为盼。

回复: 苗再新是首届中国画美术奖创作金奖、11届全国美展金奖获得者,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坛百杰画家。他的画风以写实手法反映时代生活为主,功底扎实、笔墨厚重,是中国人物画坛写实画派的重要代表。从中国写实人物来看,能赶上苗再新的画家没有几人。现在,一些有名无实的“在位置上”的官员画家的画价高得离谱,但在不远的将来,历史将证明,投资本世纪真正的大家苗再新作品的藏家将笑到最后。

总数:1281129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 页次:40/129
您是第 28782511 位访问者